成本管理之效益

一个猪场的效益无非由收入与成本决定,而收入的途径总体来说是由固定的几项如:保险,补贴,卖猪等组成,保险与补贴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很小,且一般比较固定。影响总体收入的主要还是卖猪的收入,以前的猪市会出现相对规律的波动周期且都是较平稳的浮动,有经验的养殖户可以通过增栏或缩栏来避开猪市低迷期,通过适宜出售来尽量较少亏损。但现在猪市的难以捉摸让养殖户根本找不到直接应对市场价格的有效手段,猪价有可能在短短两三天的时间内相差1元多每斤,卖猪收入似乎全由市场影响。但决定效益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成本,很大程度上是由养殖户自己掌控的。当我们对市场行情束手无策的时候,只能通过控制生产成本来提高经济效益。

猪场老板往往对“生产成本”理解错误,认为所有的投入就是生产成本,其实未必。生产过程中花了多少钱的“投入”并不是成本,而只是成本构成的要素之一,投入必须与产出(商品)挂钩才能算出成本,正确的成本表达式应该是:投入÷产出=成本。

例如,饲养一头母猪一年大约要花4500元,这并不是成本,而只是为了生产出小猪必须付出的投入。如果这头母猪一年来没有发情,或发情后屡配不孕,或受孕后流产、死胎,没有生产出可售商品——猪苗,则这头母猪一年来并无产出,更无增值,只能算消耗了4500元的投入,并无成本可言;如果这头母猪一年来生产出15头健康的断奶小猪,则每头小猪的生产成本是267元(4000÷15),或这头母猪同样时间内生产出25头小猪,则每头小猪的生产成本可降至160元(4000÷25)。因此,在“投入”不变的情况下,“产出”决定了“成本”,产出多少有价值的商品才是影响“饲养成本”的主要因素。因此,大多数人认为”减少投入”就可“降低成本”的传统理念亟须纠正,把注意力与有效措施瞄准“产出”才是“降低饲养成本”的有效途径。

对于规模化猪场来说,提高能繁母猪年上市商品猪数量及降低单位增重的生产成本,是猪场成本控制的关键,而采购成本和生产过程成本的控制也不可忽视。在生产中,应不断分析生产成本,这样有助于我们考核猪场生产经营活动的效益指标,有利于制定措施,促进经营管理工作的不断改善,充分发挥种猪的生产性能,使每头母猪每年提供上市猪达 25头甚至更多,提高饲料品质,降低单位增重成本,做到产出的最大化和成本的最低化,同时减少生产过程中人为的各种浪费。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控制生产成本,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