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2020-05-06
近年来,随着肠道微生物领域的发展,我们对肠道微生物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逐渐发现肠道微生物对抵抗病原体、抵御感染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无论在人上还是动物上,营养和肠道菌群密切相关,早期肠道菌群的建立对免疫系统至关重要。
01 肠道土著居民(原籍菌群)
肠道原籍菌群是在长期历史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与宿主的共生关系极为密切,对宿主是有益的,因而也称为固有菌群,原籍菌群都具有定殖能力,具有在宿主生长、繁殖和繁衍后代的能力。动物出生后几个小时至几天,就会出现各部位的特异微生物定殖,哪个部位定殖哪种微生物都是一定的,是由遗传制剂决定的。原籍菌专性厌氧,如乳双歧杆菌、类杆菌、乳杆菌等。
02 固有菌群形成菌膜屏障
原籍菌群定殖后一边快速繁殖,壮大人马,巩固种群地位,还要一边抵抗其它微生物的竞争,以及耐受宿主的免疫屏障作用。肠道中的原籍菌群对防御病原菌对宿主的感染起着重要作用。正常的肠道生理菌群能够粘附在肠粘膜上,形成一层菌膜屏障,该肠道菌膜屏障能够形成空间位阻,使有害菌无法与肠粘膜接触,形成了除皮肤黏膜、吞噬细胞、血清屏障之外的第四道屏障-原籍菌群拮抗外籍菌屏障。
03 肠道菌群的免疫调节作用
肠道菌群与动物的免疫能力密切相关,不仅表现在全身性的免疫调节作用,还表现为局部性的免疫调节作用。在人和猪上的研究表明,双歧杆菌能够促进B淋巴细胞的转化,对T淋巴细胞也具有作用。如果肠道中的双歧杆菌大量减少,大肠埃希氏处于优势时,免疫调节能力减弱。
促进局部免疫调节作用:动物体内都存在黏膜免疫系统,它在抵抗感染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黏膜表面与外界抗原直接接触,是机体抗感染的第一道防线。双歧杆菌可促进IgA的分泌增加,肠道正常菌群减少后,IgA阳性细胞数下降,合成及分泌IgA减少,肠壁清菌能力减弱,肠黏膜免疫功能减退。
04 肠道菌群平衡营养调控
肠道菌群按一定的比例组合,各菌之间互相制约、互相依存,在质和量上形成一种生态平衡,一旦机体内外环境发生变化,就会引起菌群失调。断奶是动物肠道菌群必须经历的一次重大调整,从吃奶转变为吃饲料,引起一些列生理反应和菌群变化,固有菌定殖能力会下降,临床表现为腹泻、生长缓慢。另外长期使用抗生素会抑制肠敏感菌,未被抑制的细菌乘机繁殖,从而引起失调。通过营养调控可缓解肠道微生态失调,主要从以下方面,一、尽量减少饲料中的抗原物质(选择易消化蛋白或预消化方式);二、功能性添加剂如寡糖、益生菌、酸化剂等能够促进有益菌的生长;三、添加其它非肠道固有菌的有益微生物,抑制有害菌增殖。